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库 明朝
僧文贞
文贞字莲生秀水精严寺僧,桐乡人冬溪公五世孙也。
文贞字莲生晚号梦堂桐乡人秀水精严寺冬溪之裔孙。
秋潭老人游,得其诗法,善为景句,亦工书,著有《萍庵草》《藻影杂稿》。
尝取吾郡诗僧裒其遗稿,勒为成书曰:《槜李禅林诗辑》,附以已作,大持序之,以为禅源学海,各诣精深。
一时同社杨若木陆叔度沈明德丘叔遂辈为之点定行世。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僧弘道元末明初 1315 — 1392年9月30日
人物简介
弘道字存翁号竺隐桐乡密印寺僧。
族姓沈,吴江人
洪武丙辰,住持杭州上天竺,注释《楞伽经》。
后与楚石同被召入,为僧录司左善世
辛未,告老,赐驿驰归。
明年秋,跏趺而逝,世寿七十八岁。
藏于天竺双桧峰云隐塔,独庵少师撰碑铭。
新续高僧传·义解篇第二之三
释弘道字竺隐姓沈氏吴江澄源里人也。
幼而失恃,鞠于嫂氏。
十年就外傅,日诵数千言,见人诵《法华经》历耳成诵。
年十三,父命礼密印寺云屋慈为师,弱冠薙发,进受具戒,自此为学,孜孜靡懈。
往见元叟端,复归密印。
时庭生五竹,因以名轩,将藏脩焉。
鲁山文公讲授有规矩,乃从学台宗疏钞诸书,罔不通贯。
我庵迁主上竺,诣之。
我庵深言奖励,且曰“为我掌记”。
未期月,入室请益曰:“前承指教,尝于净夜,试以平日所闻返照己心,圆具法界,念念即空、即假、即中,千界如一,事理无碍,若明日以此心对一切境、接一切佛,未免掉散昏沈,不能任运泯合,不知过在何处?
我庵厉声叱曰:“未在,去!
弘道汗流浃背,顿觉平日所闻所行,一切疑碍冰消,遂礼拜。
我庵复谓之曰:“子善护持,他日教绪灰寒火冷之际,以此对扬明廷,重光末运可也。
明洪武初我庵既寂,去从绝宗继
未几,秀之天岩耀退寂广福,请弘道自代,遂拈香嗣我庵
郡守请主慈感,无何,退于澄源溪上,六时礼大悲像,期生净土,为终焉之计。
三年,诏天下高行僧道问鬼神事,弘道建议唯允。
杭之灵山,兵后废败,众请弘道主之,乃偕其徒净珠,畚瓦砾、刜荆榛,重造光明忏堂。
自元季之乱,期忏行法绝闻于时,至是行之,弘道之力也。
初居五竹轩时,梦与大明照师同游灵竺,赋诗有出红尘户外德业至今存之句。
照尝住此山,始悟所梦为有灵应
十年大祖有旨,笺注《楞伽》诸经。
弘道全室具庵同注三经,颁行天下,御制竺隐说赐之。
十五年,迁住上天竺,兼领郡都纲,寻转僧录司左善世
二十四年,以老告间,许之,时年七十七矣。
退处长干,脩一行三昧明年秋八月梦观仁公请为学者讲《妙宗》,至三辈往生观文,忽示微病,顾其徒正谟等曰:“昔我祖法智尝为心境叵得故,染观净,不碍缘生,想成相起,惟色惟心,故当处显现,吾所修念佛三昧以此为准则。
今夕世缘当谢。
”泊然而逝,洪武二十五年九月三十日也。
世寿七十有八,僧腊五十有九。
火馀,藏舍利于天竺双桧峰之麓,曰云隐塔。
少师姚广孝为撰碑铭。
弘道四坐场,所至莫不兴修,惟灵竺忏堂,其功最钜。
为都纲僧录,三宗诸山有所依怙焉。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僧来复明初 ? — 1391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391 【介绍】: 僧,江西丰城人俗姓王字见心
少出家于邑之西方寺。
明内典,通儒术,能诗善文。
明初以高僧召至,与宗泐齐名。
洪武二十四年胡惟庸党诛。
有《蒲庵集》。
御选明诗姓名爵里
字见心丰城人
姓黄氏洪武初高僧召见览所著诗称旨赐锦襕袈裟授僧录司左觉义诏住凤阳槎芽山圆通院后坐胡党磔于市有蒲庵澹游二集
来复
字见心
豫章丰城王氏子。
日南至生。
故取易卦语识之。
有志行清净行。
欲绝尘独立。
遂归释氏。
与同袍恭肃翁。
誓屏诸缘。
直明涅槃妙旨。
久之。
窥见全体无碍。
然未以为至。
走双径。
南楚悦禅师
自陈厥故。
当机交触。
如鹘落兔走。
不间一发。
悦。
深然之。
留司内记
越三载。
复约标士瞻
修西方净土。
于吴天平山
刻期破障。
比禅观尤力。
浙省右丞相达公九成
慕师精进。
起住苏之虎丘
辞不赴。
会兵起。
避地会稽山慈溪
会稽邻壤。
中有定水院
东海之滨。
幽阒辽夐。
可以缚禅。
复延师出主之。
师为起其废。
禅门典礼。
依次举行。
瓶锡翩翩来萃。
乞食养之。
共激扬第一义谛。
寻以干戈载途。
不能见母。
作室寺东涧
取陈尊宿故事。
名为蒲庵
示思亲也。
自时厥后。
人士。
请师居天宁寺
时寺为戍军营。
子女[狂-王+(廿/(土*自*土)/ㄆ)]杂。
其亵楼尤甚。
师言于帅。
阃移其屯。
斥群奴。
汛扫建。
治其弊坏。
一还旧贯。
师望日以重。
大夫士交疏劝。
主杭之灵隐
适有诏徵高行僧。
师两至南京
赐食内廷。
慰劳优渥。
洎建普荐会。
师奉敕升座说法。
辞意剀切。
闻者咸有警云。
师敏朗渊毅。
非惟克修内学。
形于诗文。
气魄雄而辞调古。
有识之儒。
多自以为不及。
其推师者。
李谕德好文
则曰。
任道德为住持。
假文字为游戏。
陈状元祖仁则曰。
禅源妙悟。
教部精探。
内充外肆。
僧中指南。
至于楚国
欧阳文公玄。
国张公翥。
见诸觚翰间者。
奖予为尤至。
学士宋公濂
至称其
如木难珊瑚之贵。
公卿大夫。
交誉其贤。
皇上诏侍臣。
取而览之。
褒美弗置。
当今方袍之士。
与逢掖之流。
鲜有过之者焉。
洪武二十四年
遂罹于难。
噫是亦数也已(时。
山西太原捕得胡党。
僧智聪
供称胡惟庸谋举事时。
泐季潭
复见心等。
往来胡府。
二公繇是得罪。
责服役造寺。
师遂不免焉)。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释广祯明 1528 — 1589年五月二十三日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十
释广祯字瑞庵姓孙氏,金台人也。
性奇谲,不齿群儿,见者异之。
心喜念佛,时喃喃作讽经语。
龙华荣庵茂居僧录左阐教,有重行,偶过从孙氏,甫七岁,见而奇之,因乞为沙弥,遂命与上足玺为弟子。
少长,即喜以声音为佛事,调练三业,精修六时。
年三十,登坛受具,大通法师教化昌隆事之多闻法要。
隆庆改元大宗伯举为龙华住持,大开法社,延禅讲宗师,集四方学侣,披阅大藏,阐少室、天台两宗。
后来诸方师匠,中兴曹洞,若大千润者,多发迹于斯。
妙峰登微时,以大藏因缘谒为引重公卿间,道风大著妙峰为法门推崇,亦藉资焉。
神宗极,尤尚法化,海内名蓝知识多出其门。
丁丑春妙峰憨山隐居清凉,倾心慕之,游五顶搜访于冰雪中。
居无何,杖锡南游,礼普陀,入天台,隐于通玄峰顶,鸟栖鷇食,于焉三载,专精一行三昧,有所发悟。
寻谢去,回策东吴,礼长干舍利。
长江,陟九华,匡庐,驯黄龙白鹿,揖五老,而望香炉,绕文殊经台三匝,涤除玄览以休,过黄梅求印證焉。
复游天目、武当,抵南岳求悟法华三昧处,回入伏牛,练磨众中。
三月,乃归。
万历九年辛巳春妙峰憨山建大会于清凉,与双林平、无遮允齐入法社。
壬午春,会罢,复与憨山结隐太行
冬初,始还故居。
甲申奉慈圣命,同妙峰饭僧秦晋伊洛诸名山。
因出关走芦芽,渡河华岳,览长安,阅雁塔留影,寻草堂罗什翻经处。
结夏圭峰,望太白太乙,略崤函而东,再入伏牛,访嵩少,参鼻祖单传,哭润公,扣马以归。
居顷之,复奉慈旨,赍大藏往天台庐岳,复之清凉还报。
喟然叹曰:“一介微僧,数叨慈命,抚心顾德,愧何以当。
”乃引疾独居,屏绝人迹,居常自足,无意于世。
生平后己先人,不以物为事,戒珠心月,秋露空寒,貌古神清,长松孤鹤,瞹然可亲,凛然可敬。
达观尝称之曰吾门之龙华,犹如秦镜真能照人肝胆。
其赏鉴如此。
抱疾期年,一日召诸弟子曰:“吾赖为佛子,愧无补法门,但耿耿此心,不敢辜负佛恩耳。
生谓我不足,死当我有馀。
尔其勉之,予行矣。
”言讫而逝,时万历十有七年五月二十三日也。
寿六十有二,腊三十有奇,葬于京西北海之隆禧寺左,憨山为之铭。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释袾宏明 1535 — 1615年7月4日
新续高僧传·净读篇第八之三
释袾宏字佛慧号莲池
姓沈氏古杭仁和人,世为名族。
父德鉴,匑匑宿儒,人称“明斋先生”。
母周氏,淑性善容,慈惠爱物。
生而颖异,幼习帖括。
年十七,入县学屦,试冠诸生,学行文艺,鸣于一时。
顾澹于世味,视科第蔑如也。
与从游讲论,必折归佛理。
栖心净土,家戒杀生,瓜蔬必祭。
居常太息,曰:“光阴过隙,人寿几何?
吾年三十,而后当超然长往,与世无求。
”无何,妇张氏生一子殇,妇亦亡已。
勘破世缘,不欲续娶。
母强之为议,婚汤氏。
年二十七,居父丧,三年服阕。
丁母忧,因涕泣曰:“亲恩罔极,正吾答报时也。
明嘉靖乙丑除夕,命汤点,捧至案,盏裂,乃笑曰:“因缘无不散之理。
明年诀汤曰:“恩爱不常,生死莫代,吾往矣,汝自为计。
”汤亦洒然曰:“君请先,吾自至耳。
乃作一笔句词,竟投西山无门洞性天理祝发,乞昭庆寺无尘玉律师就坛受具。
居顷之,一瓢一杖,遍游诸方。
尝北诣五台,夜礼文殊,感见异光,至伏牛随众炼磨。
京师遍融笑岩,皆有开发。
东昌,忽有悟,作偈曰:“二十年前事可疑,三千里外遇何奇。
焚香掷戟浑如梦,魔佛空争是与非。
”以母服未阕,乃怀木主以游,每食必供,哀慕无已。
金陵瓦官寺,病几绝,时即欲就荼毗,因念曰:“吾一息尚存耳。
”乃止病间归。
越中多禅期,与会者五,终不知邻座名字。
隆庆辛未,乞食梵村,见云栖山水幽寂,有终焉之志,山故伏虎禅师刹也。
杨国柱、陈如玉为结茅三楹以居之。
吊影寒岩,绝粒七日,倚壁危坐。
村多虎,环山四十里,岁伤数十人。
居民苦之,因发悲愿,为讽经施食,虎患遂止。
岁亢旱,村民乞祷雨,笑谢曰:“吾但知念佛,无他术也。
”众坚请不已,乃击木鱼,循田念佛,时雨随注,如足所及。
民感异之,相与庀材木荷锄钁,竞发其地,得柱础而指之。
曰:“此云栖寺故物也。
师福吾土,吾侪愿鼎新之,以永其福。
”不日成兰若,外无崇门,中无大殿,惟禅堂安僧,法堂奉经像,馀取蔽风雨耳。
自此法道大振海内,衲子归心,遂成丛林。
时教纲灭裂,禅道不明,往往掠影,宗门拨无净土,有若狂象,大惧之。
又因思念佛一门,横截生死,普摄三根,于是单提净土,著《阿弥陀经疏钞》十馀万言,总持圆顿诸经,融会事理,指归一心。
一时缁素,归心净土,若水赴壑,谓佛设三学,以化群生。
戒为基本,基本不立,定慧何依?
思行利导,必固根本,乃令众诵《梵网戒经》及比丘诸戒品,因著《沙弥要略》、《具戒便蒙》、《梵网经疏发隐》以发明之。
初,发迹参方,又忆昔见《高峰语录》,谓“自来参究此事,最极精锐,无逾此者。
向怀之行脚,欲并匡山永明而一之,更录古德机缘中语编之,曰《禅关策进》,合刊之以示参究之诀,盖禅净双修,不出一心。
万历戊子,岁大疫,日毙千人,太守余良枢请灵芝寺禳之,疫遂止。
梵村旧有朱桥,潮汐冲塌,行者病涉,议倡造,无论贫富贵贱,人施银八分而止。
或虑工大施微,不易集事,乃不日累千金,鸠工筑基,每下一椿,持咒百遍,潮汐不至者数日,桥竟成。
尝著《放生文》,传诵海内,慈圣皇太后见之,嗟叹不已,遣内侍赉紫伽黎,咨问法要。
书偈进曰:“尊荣豪贵者,由宿植善因。
因胜果必隆,今成大福聚。
深达罪福相,果中更植因。
喻如锦上华,重重美无尽。
如是修福已,复应慎观察,修幅不修慧,终非解脱因。
福慧二俱修,世出第一义。
众生真慧性,皆以杂念昏。
修慧之要门,但一心念佛。
念极心清净,心净土亦净。
莲台最上品,于中而受生。
见佛悟无生,究竟成佛道。
三界无伦匹,是名大尊贵。
”慈圣善之。
尝讲《圆觉经》于净慈,听者日数万指。
因赎寺前万工池放生池,复增拓之,岁费百馀金。
山中设放生,所救赎飞岛、禽、虫、充牣其中,岁费二百石以养之。
亦有警语,使守者依期对禽畜宣白,即羽族善呜噪者,闻赞呗声,寂然而听,宣罢,乃鼓翅飞呜,其感应如此。
道风日播,一时贤士卿,若大司马宋公应昌太宰陆公光祖,宫谕张公元汴,司成冯公梦祯陶公望龄,及门问道者,以百计,皆扣关击节,靡不心折。
监司守相下车伏谒,胥 忘形屈势,空其所有,非精诚感物,何能至是?
万历四十三年七月四日示寂,世寿八十有一,僧臈五十,塔于寺左岭下。
天性朴实,无缘饰,虚怀应物。
貌温粹,弱不胜衣,而声若洪钟
无崖岸,而守若严城。
善藏其用,文理密察,经济洪纤,不遗针芥。
即画丛林日用,量施利,酌厚薄,覈因果,明福罪,养老病,条理井然。
其自律甚严,尝以三十二条自警,垂老躬浣濯服,琐细不劳侍者
终身衣布缕,一麻帏乃五十年前物,犹不忍弃,他可知已。
平等大悲,摄化一切,非佛言不言,非佛行不行。
佛属末世护持正法者,依四安乐行,宏实以之。
憨山为作墓铭,且尊为法门周孔,推崇至矣。
将终时前数日,入城别诸弟子及故旧,但曰:“吾将他往。
”还山具茶汤,与众话别。
中元设盂兰盆,为荐先宗,乃告人曰:“今岁我不与会。
”有簿记密题云:“云栖寺直院僧代为堂上莲池追荐沈氏宗亲。
”始知其悬记也,其了明去来如是。
继妻汤氏,后祝发,建孝义庵,为女丛林主,先一载而化,亦塔于寺右。
所著经疏外,有杂录《竹窗三笔》等二十馀种,行于世。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释善真明 ? — 1598
善真
字实相
南昌人
姓熊氏
幻休而未尽幻休
人疑为不及休。
或以为过休者也。
幼业儒而不安于儒。
每以三教谁尊问人。
人以佛对。
遂弃儒往庐山
湛堂和尚祝发。
雅志参访。
初游武夷
默庵禅师提唱公案。
竟月无入。
乃以己臆。
下视诸方。
既而悔之。
楚兴国
州建一寺。
葺清规安众其中。
太守任公。
奉事惟谨。
道望翕然。
甫及期舍去。
入少林。
休和尚参。
机缘往返不荐。
曰且作长行粥饭僧。
虽然。
此老吾师也。
故其后所游至。
皆称少林焉。
自是行踪益远。
遍历吴楚滇蜀。
南华之塔。
访鸡足之衣。
天台云。
峨眉雪。
皆师杖间物耳。
赣州疾作。
命在呼吸。
兀坐不睡。
其徒明空进曰。
师曾讲观法如指掌。
今何以临渴掘井
请放开养疾为正。
师首肯。
疾愈。
嘱徒曰。
父子上山。
各自努力。
因入顶山独栖。
姜叶为衣。
野菜为食。
适于雪夜负薪。
霍然有省。
住三年。
终南云雾山
居九石坪
人云。
此坪不开久矣。
曾有六七人。
入坪采木死于虎。
师不为意。
扪萝剪棘。
露坐七昼夜。
稍开一径于坪。
建一室。
名萝月山房。
修静其中。
虽绝粒经旬。
处之夷然自得也。
休和尚已化。
闻之为位拜哭。
叹曰。
先师一把椅子可惜。
或曰。
师得无有馀念乎。
师曰。
此处安容。
念为祖庭所系不为人耳。
未几。
太白山灵山
将之华山
讲道德南华二经。
为士大夫延回汉南
讲首楞严。
仍入蜀广元县汉王山静居。
顿成丛林。
已应雪峰宁羌二讲。
未久。
门人请还汉王山
乃以万历戊戌五月示寂。
遗言有乐志论。
一行三昧说。
及净土应验。
山房夜话。
诗偈杂作。
传于世。
紫柏尊者曰。
真禅师持行高洁。
与余意气相期。
惜不得与之雅游。
仅于峨嵋一交臂。
而失之。
曾投一偈。
冀续后缘。
而今则已矣。
世之君子。
试读其乐志诸篇。
可想而见也。
师住峨嵋卧云台时。
达师曾过访之。
故及之云。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